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不适——眼睛总是隐隐作痛,感觉像有沙子在眼皮底下摩擦,无论眨多少次眼、滴多少眼药水,那种顽固的干涩感和异物感等不适却挥之不去?尤其在早晨醒来时,眼睛干涩得仿佛一夜未曾合眼,甚至有些轻微刺痛?翻开眼睑,还能看到眼睑内一颗颗像小砂石一样的颗粒,若你正被这些症状困扰,请别忽视,这可能是眼睛在向你发出信号:小小的“眼结石”已在悄悄形成。
眼睛里的“小石子”究竟是什么呢?
“眼结石”是指眼睑结膜表面出现的黄白色凝结物,医学上称为结膜结石。与肾结石、胆结石不同,结膜结石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变性白细胞凝固而成,没有或极少有钙质沉着,并非是真正的石头。结膜结石的分布可呈点状,也可密集成群。它们本身不是感染源,但却是眼睛长期“亚健康”状态的明确指征——如同一道细微的伤痕,提醒我们眼表环境可能已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。
哪类人群容易患眼结石?
眼结石并非从天而降,它钟情于某些特定的“土壤”:
1.慢性眼病患者
干眼症患者泪液长期不足或质量差,眼表缺乏润滑保护;慢性结膜炎、反复发作的睑缘炎患者,眼表炎症持续存在,刺激物质不断产生,为结石形成提供了温床。
2.隐形眼镜佩戴不当者
长时间佩戴、清洁不当或超期服役的隐形眼镜,容易引发或加重眼表轻微损伤和慢性炎症,无形中增加了结石风险。
3.不注意眼部卫生与化妆习惯的人
尤其是经常画内眼线、浓密眼妆的人,化妆品颗粒(如睫毛膏、眼线笔)掉落在结膜囊内,可能成为结石的“核心”。有揉眼习惯的人,在揉眼时会将病菌带入眼中,引发感染和炎症。
4.处于特定环境者
长期暴露在风沙大、空气污染严重、紫外线强烈或过于干燥环境中的眼睛,结膜更易受到物理化学刺激,导致慢性炎症。
5.特殊时期人群
老年人结膜组织更易发生退行性变化,泪液分泌也可能减少;部分女性在激素波动期也可能更敏感。
眼结石应该如何治疗?
眼结石的治疗策略取决于它是否引起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:
1.“深藏不露”且无不适
这类结石通常不需要特别处理,医生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。
2.“锋芒毕露”引发症状
治疗的关键是将其从结膜表面移除。这需要进行一项非常精细的“结石剔除术”。这时需要对暴露的结膜结石在表面麻醉下(滴麻醉眼药水)进行剔除。该操作通常快速且痛感较轻。
3.“治本”才是核心
单纯剔除结石如同割草不除根,眼结石极易复发。治疗的根本在于控制其形成的源头——慢性炎症。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病因开具治疗方案:
(1)干眼症:使用人工泪液(玻璃酸钠滴眼液)滋润眼表,严重者可能需要抗炎眼药或物理治疗(如睑板腺按摩)。
(2)结膜炎/睑缘炎:使用医生处方的抗生素、抗病毒或抗过敏眼药水/眼膏,坚持做好睑缘清洁至关重要。
(3)隐形眼镜佩戴者:务必严格遵守佩戴时长和镜片清洁消毒规范,或考虑更换为框架眼镜、日抛型镜片。让眼睛有充分休息的时间。
(4)环境因素:改善用眼环境,使用加湿器,佩戴防护眼镜(防风沙、防紫外线)。
如何预防眼结石?——核心在于眼部护理
预防远胜于治疗。想要远离眼结石,关键在于减少眼部炎症和刺激。
1. 彻底卸妆:化眼妆的朋友,一定要使用专用的眼唇卸妆液,确保睫毛根部和眼线都清洁干净。
2. 科学佩戴隐形眼镜:控制每日佩戴时间(建议不超过8小时),不戴着过夜。注意镜片的清洁和更换周期。
3. 减少长时间用眼:避免过度使用手机、电脑,遵循“20-20-20”法则(每看屏幕20分钟,向20英尺(约6米)外远眺20秒)。
4. 保持眼部卫生:不要用手揉眼睛。风沙天出门可佩戴护目镜。
5. 及时治疗眼部炎症:如果患有结膜炎、干眼症等,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,不要拖延。
6. 均衡饮食与充足睡眠:增强身体整体抵抗力,眼睛也会更健康。
眼结石并不可怕,它是我们眼部健康的一个警示信号。通过了解它的成因,并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,我们完全可以将它“拒之眼外”。当你感到眼睛反复磨涩、有异物感挥之不去时,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帮助,精准找出病因,接受恰当治疗。
日常精心呵护双眼,让眼表环境保持湿润、清洁、无炎症困扰,正是防止这些小“石子”滋生的根本之道——眼明心静的世界,始于我们对每一寸细微光明的尊重与守护。
图片源于网络
✦ 供稿丨眼 科 武 琪
✦ 编辑丨张燕妮
✦ 一审 | 齐美华
二审 | 邓新颖
三审 | 朱美